视角独特解读深刻——读《俄罗斯经济二十年(1992~2011)》-凯时尊龙

||||
当前位置 >> 凯时尊龙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视角独特解读深刻——读《俄罗斯经济二十年(1992~2011)》
余剑飞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2期 2014年04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主编的《俄罗斯经济二十年(1992~2011)》一书于2013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余万字,分为3编,系统地分析了20年来俄罗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的制度变迁。作者不仅从经济转型的视角阐释了20年剧变的效应,更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剖析经济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视角较为独特,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研究。全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较系统和全面地研究和分析了俄罗斯20年来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对正在深化改革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俄罗斯20年经济体制转型

  首先,作者从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入手,指出了需要进行改革的历史因素,缘何选择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以及从叶利钦、普京再到“梅普组合”所面临的经济转型任务,为全书的写作奠定了整体基调。

  作者对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是客观理性的,而非纯粹批判的。在选择“休克疗法”改革问题上,作者认为这是符合历史与逻辑发展的。从历史上看,苏联的历次经济改革(指斯大林之后)都未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未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目标,旧的经济体制已无法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综合严峻的经济状况、心理与政治压力、彻底摧垮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势导致了疾风暴雨式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土地上诞生。当然,我们也看到,叶利钦时代形成的市场经济框架,是极不成熟的。现实并没有改变解体时的困境,快速推进私有化产生了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政治经济形势混乱持续,犯罪、腐败、寡头经济、影子经济等现象随即而来,成为俄罗斯经济转型和发展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普京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叶利钦执政时期是俄发展的第一阶段,根本就在于打破过去的经济体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需要重建、发展。作者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转型时说:从制度建设来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经济发展来看,改革是不成功的。

  普京在世纪之交接任总统以来,对叶利钦执政的经济改革做了修补调整,成功地制止了最危险的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他在八年两个任期内不断加强国家政权体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法上采用渐进、逐步、稳妥的改革方式,重视社会发展,反对重回国有化,重新制定新经济战略,兼顾调控与自由市场。可以说普京的这种做法符合大多数国民的利益,他在主政期间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威信,使经济改革从无序变为有序。 2008年以后,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普京成为总理,二人结成“梅普组合”。普京总统任期内经济有着根本性好转,梅德韦杰夫继续坚持普京的改革方针,但由于后来在自由化问题上梅普二人有着不同理解,加之全球经济形势危机不断,使俄罗斯从能源、原材料带动经济发展的脚步也愈发沉重起来,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性产业建设、解决劳动力不足等是当时俄罗斯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分析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之后,作者将目光集中到宏观体制与制度性政策层面上来。以宏观政策解读、实证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西化后形成的市场经济框架:(1)宏观体制转型,聚焦财政、税收和银行三大体系,几乎全部按照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处理,以新颁布的法律为基础,着重体现政府职能转变;(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尽管俄贸易的“能源依赖症”仍没治好,但历届政府都从全球化、现实主义出发,加大创新和与世贸组织合作的力度;(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医疗、养老制度均与苏联时期的福利制度脱离,以住房贷款、社会保险、福利基金等方法加以体现,教育则由中央管理向分级转变;(4)国有企业转型,这是经济转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制改革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私有化进程在第一个十年发展很快,以后注重质的提高;普京时代将切入点放在了政权与寡头的关系上,梅普时期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决策层仍在协调,进程缓慢;(5)农业改革与政策调整,核心是土地私有化,废除原有国家计划指标和粮食订购制度,建立以家庭农场经济为主的现代化体系,成果显著。

  2.俄罗斯20年经济发展

  苏联东欧的剧变在这20年内是深刻的,广泛的,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乃至世界文明进程都影响空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转型,一般是从制度变革入手,但本书的作者认为,研究经济转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上,更要注重发展的问题。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深刻指出的,研究像俄罗斯国家的经济转型,不能仅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问题,而应该深入研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问题,对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则具有更为直接、现实的意义,也是极富预见性的。所以在本书的第二编里,作者在经济发展进程、能源、经济结构、经济现代化、金融、东部发展、经济安全和民生方面都有系统、翔实的论述。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道路荆棘遍布,既有国内历史、政策因素,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制约。叶利钦时期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国内生产总值(gdp)仅1997年与1999年实现增长,其余均为负增长,gdp累计下降40%。普京第一个任期的4年内gdp累计增长30%,第二任期内每年增幅也基本保持在6%~7%水平。梅普组合时期继续发展了这一政策,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俄罗斯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受到巨大冲击,经济发展在曲折中前行。

  在谈到经济现代化时,作者回顾了苏联历史上的几次经济转变主张,如斯大林的工业化、勃列日涅夫的集约化方针和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但这几次调整对于经济现代化来说成效甚微。解体后的俄罗斯,度过了转型危机与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曾一度实现过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现代化越发具有迫切性。在今后长期发展中,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完成资源型向创新型的转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论述俄罗斯现代化之后,专门提出了中国应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俄罗斯与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有类似的问题,要正视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改革方向,经济改革同时必须推进政治改革,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与俄科技合作等。

  拜读完陆教授主编的这本书之后,感受与思考很多。从选材上来看,对俄罗斯转型经济的研究范围很广,几个专题很有代表性,数据权威,全面地反映出俄经济转型的过程、现状、发展以及问题,表现出了作者极高的数据驾驭分析能力。最后一部分是大量的经济指标汇编,收集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俄罗斯转型20年的经济数据,大到宏观生产总值,小到“与纳米技术相关人员和研究支出”,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小型统计年鉴来使用,可见编写人员为此收集付出了不少心力。

  此外,此书的理论与现实融合度很高。比如在讲经济制度转型的时候,加入了历史评析和政策的统计数据,使得纵向有对比、微观有参照。研究方法上采取总结归纳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手法,多用历史事实说话,多用数据说话,是研究经济转型问题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作者分析问题的角度新颖,没有仅就制度谈制度。因为一味地谈及制度模式优劣,就容易陷入无休止的范式之争。制度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发展问题,从发展入手,用发展来检验、审视,则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与高度的现实感。特别是陆教授通过对俄罗斯这面镜子完整、系统、客观的经济分析,将经济发展与如何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结合起来,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吸取经验教训,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俄罗斯经济转型之路极不平坦,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看到苏联解体后整个社会经济的悲情因素,还要看到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活力市场是顺应世界发展的时代大潮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本国人民。概括来说,人民的选择是基于其背后历史文化社会积淀形成的广泛认知与当今所处时代的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俄罗斯的转型过程毫无疑问也没有逃脱这两方面的束缚,以此便能合理地判定20年俄罗斯的发展中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消极的。

  这是一部通力合作的作品,作者都是常年跟踪、研究俄罗斯经济形势的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或许也正是由于作者众多,书中一些体例和人名译法不够统一,个别题目有重复论述的现象,但瑕不掩瑜,《俄罗斯经济二十年(1992~2001年)》不失为一部视角独特,解读深刻的重要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向祖文)

"));
"));
网站地图